“广播稿件”泛指包括广播新闻、社会评论、言论、文学作品、广播剧等为播出所准备各类题材的作品。今天,北京天译时代翻译公司给大家分享一下广播稿件翻译的注意事项:

一,应注意广播稿件翻译的通俗、流畅,语言的简练、易懂
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广播的覆盖面广。只要有条件,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,都能收听广播。从目前的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还是农牧民的现实情况来看,大多数听众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。通常只有一定文化水平才会看报刊等文字材料,而且文字材料中还可以加注解,可以反复看加深理解。影视作品也因为有画面,也可以借助画面,理解内容。但是,因为广播没有这些优势广播稿件翻译中过多使用复杂、难懂词句,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广播稿件的理解,从而影响收听效果。所以,在广播稿件翻译中,只要有同义词,就要选择使用简单,大家最熟悉的词句。例如,“有能力”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有“istedatlik”、“iktidarlik”、“kabiliyatlik”等三种译法,第一种在书面语言比较多见,在平时的交流中第二、第三种比较多见,所以广播稿件翻译中,要尽量避免第一种译法。

二,广播稿件翻译中要注意语句的简练,避免过长复杂的语句

广播播音稍纵即逝,没有重复,没有现场画面。受众只能通过声音去理解。如果复杂过长的句子过多出现,会影响一些人的理解和领会。我们知道,多层次复杂的句子是多重思维的产物,要理解这类句子听众也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。如果是文字材料大家可以通过反复看去理解其中的意思,但是,广播播音中因为话不能重复,绝不可能反复收听(网上收听除外)。所以,一般听众不能充分听懂广播稿件所要传达意思,会对广播的社会效益产生很大影响。句子越简单、越清楚,理解和领会就会越容易,广播的社会效益也会越高。所以,广播稿件翻译中要避免使用复杂、过长的句型。

三,以人们最熟悉的方式规范、统一人名、地名

在广播稿件翻译中本民族的以及国内的人名、地名的翻译问题不大。主要是外国人名和地名要引起大家的注意。关于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虽然提出过许多意见和建议,但因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。这成为民族语言翻译界共同面临的难题,外国人名地名翻译不统一的情况经常存在。例如,在国际新闻中经常出现的约旦河西岸城市“拉姆安拉”在维吾尔文媒体中曾被译作“RAMARA”,现在普遍使用“RAMALLAH”;基地组织头目本·拉登曾经被译做“BEN RADAN”,现在普遍使用“BEN LADEN”等等,这种例子很多。我认为,遇到这种情况翻译人员应勤于从词典资料中寻找答案,如果有可能找到人名地名所属民族语言的写法、读法,以此为基础进行翻译,如果发现以前翻译上的错误,应立即改正,不能有“可能是这样”,“汉语是这么译得,维语也应该这么翻译”这样的主观想法。又比如,在某些国际新闻和评论中经常出现“白宫方面”、“来自唐宁街的消息”、“克里姆林宫方面表示”等词语。在这类词组中“白宫”表示美国政府,“唐宁街”表示英国政府,“克里姆林宫”表示俄罗斯政府或俄国领导人。这类词语只有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能听明白,大多数基层听众还不能完全理解。所以广播新闻和专题中这类词组中的名词应以最直接的方式翻译成“美国当局”,“英国政府”,“俄国政府或俄国领导人”。

四,名词术语应以规范的为主,如果出现还没有规范的名词术语,应注意与同行充分协商处理

大家都清楚,语言规范的重要性,规范各类名词术语并以此推广,在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。广播作为目前最为普及的一种传播方式,在这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广播稿件翻译中翻译人员应特别注意这一点,遇到名词术语应以《名词术语规范词典》为准。如果遇到“社会学”一词,不查词典,直接把它用维语翻译成“IJTIMAIYXUNASLIK”,早已规范的“SOTSIOLOGIYA”一词将难以推广(以上例子只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之一,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维吾尔文各类媒体中经常出现)。

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还没有规范的名词术语,应通过尽可能与有关媒体接洽、尽可能对此名词术语全面了解、咨询有关地方的名词术语规范委员会等方法,努力找出最恰当的表述方式。这类名词术语译法有了规范以后,应立即按照规范规定的使用,绝不能认为“我们以前是这么用的,现在仍然应该这么用”,而阻碍已规范名词术语的推广。广播在给人们传播信息知识的同时,在推广标准话方面还起着示范作用。所以,广播稿件中名词术语一定要按照规范使用。

总之,广播是覆盖面广,受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,大众性强的一种传播方式。所以,广播稿件翻译中要力求通俗、易懂、简练,要注意按照规范使用各类名词术语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。

北京天译时代翻译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广播稿件翻译公司,拥有14年的翻译经验和专业的广播稿件翻译小组,目前为止,已为上百家客户提供了翻译服务,更多咨询,请致电北京翻译公司:400-080-1181.